【博雅大讲坛】黄伦生教授: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乡愁

录入者:校办宣传科-洪玉敬发布时间:2021-11-30浏览次数:820

本网讯 11月24日下午,广东省古村落评审专家、文学博士黄伦生教授做客博雅大讲坛,他以“保护古村落文化,留住乡愁”为题,为师生讲述传统古老的古村落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吴晟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郎嘉龙 摄)

讲座伊始,黄伦生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引出“古村落有着悠久传统,它植根乡土,是重振乡风文明不可或缺的资源”这一观点。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不仅是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够记住乡愁,更是为了做到“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什么是古村落?何为古建筑?黄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古村落进行定义的讲解: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即现存清末民初以前的为古村落;而有4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群落或单体建筑称古建筑。谈及古村落的环境与布局的问题,黄伦生以岭南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为例,解析了古村落的环境与布局首先讲究的是与山水等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看中的是村落建筑的整体和结构布局,结构布局除实用以外,还讲究伦序和理想含义。不同地方的古村落拥有自己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

黄伦生教授作专题讲座(卢锦曦 摄)

古建筑的构件与装饰部件也是古村落重要的构成元素。如广裕祠上的封檐板《江城图》,被誉为“广州的清明河上图”,长8.7米,宽0.3米,高浮雕,人物49个、船只29艘、榕树140余棵,生动展示了清代康乾时期珠江北岸的风土人情和繁荣景象。黄伦生表示,古建筑的构件复杂多样,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并起到展示风土人情的作用。此外,古村落的装饰部件主要分为墙雕壁画、门当户对、雕梁画栋、照壁这四类。他解释道,墙雕壁画因地区的不同而采用的材料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广府和岭南多用灰雕,也有陶塑和砖雕;壁画以国画为主;潮汕地区多用嵌瓷;古代门当一般为石制,呈鼓状,也称“石鼓”,大多雕有吉祥图案,户对多为木制,少部分为石制,多为圆形、六角形或方形,有一对到六对不等,数量与官阶相关。雕梁画栋上的各种梁柱、户牖或雕刻、或彩绘,反映了民族的艺术与生活追求。他强调,古村落中保留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村落族民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携手共同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

在领略过古村落独特风情后,黄伦生指出,当今古村落的保护仍面临着“空心”现象、乡村建设无序、维护修缮困难、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读懂古村落,做自觉自信的文化守护者和传承人。”是他对于上述难题给出的答案。他将古村落与国学挂钩,读懂古村落便是读懂了半本国学,以此强调古村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随后,他通过举例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建筑的冲突,用“根”的拔去喻乡愁的消失,提出“乡愁在哪里?”这一问题,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黄伦生认为,要想留住乡愁,首先要提高文化自信,做有担当的年轻人。他鼓励同学们积极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家乡文化,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

交流问答环节氛围活跃(卢锦曦 摄)

在现场的交流问答环节中,师生踊跃向黄伦生提问互动,现场氛围活跃。2018级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廖敏彦和罗绮婷分别向黄伦生提出疑问,并得到耐心的解答。她们表示收获满满,不仅了解到了更多的乡土文化,也解开了困扰已久的疑惑。此次结伴来听这场讲座,对于她们来说,在兴趣之余,更是对口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并且通过本场讲座学习到了新知识,拓展了新思路。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吴晟作总结(郎嘉龙 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吴晟在总结中表示,古村落建筑本身便是美的代名词,希望大家热爱传统村落建筑与传统文化艺术,共同为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 陈占洪 伍晓岚 实习记者 任嘉曦 陈彦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