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承学教授做客博雅大讲坛,在F101学术报告厅以关于“对眼睛的文学与文化史考察”为题,带领威廉希尔官网师生深入探讨眼睛作为人体器官对文学、哲学以及社会与文化史的意义。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毅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吴承学强调,平常的东西,只要深入去研究,就有丰富的意蕴。吴承学借孟子之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指出心术正,则眼睛明亮;心术不正,则眼睛失神,眼睛中蕴含的神志是不能被掩盖的,所以眼睛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相术通过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人的命运。吴承学介绍,相术与文学描写中的眼睛联系十分密切,他用画龙点睛的传说来指出传神写照最关键的就是点睛。文学中常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暗示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如《红楼梦》中王熙凤拥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暗示凤姐是一位聪明、美丽又狠毒的女人。随后,吴承学通过讲解“道路以目”、“目成”、“青白眼”的含义,指出眼神是一种最微妙、最复杂、最丰富的表达,它可以远距离地表达私密感情。不仅如此,眼睛还是最重要的审美器官,人们通过眼睛来观察事物,领略“奇书与美人,山水及花木”,对于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眼睛可以即时感受,尽收眼底。
人体器官具有象征意义,被赋予社会意义和哲理,眼睛是人类认识能力与智慧的象征。但“一叶蔽目,不见太(泰)山”,近而小的事件能够遮盖明显的事实,他鼓励同学们要亲君子,远小人。不仅如此,吴承学举例荀子有关眼睛的哲理,来向同学们介绍眼睛的哲学作用:神无两用,应集中精神;压力会使人产生认识差异;自我认识是人的一大盲点,要学会借鉴他人来克服自我的盲点等。
吴承学教授做客博雅大讲坛
吴承学以晚年患有眼疾的白居易在不同年龄阶段写的五首诗为例,指出白居易当时虽视力不健,却能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一现象,提出了“白居易诗中的色彩与物象究竟是真实的观察还是艺术想象”的疑问。他还讲述了眼镜从欧洲传入的相关历史记载以及古今视力歧视与文化心理:远视与近视的不同际遇以及劳力者的心理优势与心理补偿,但因目前近视现象普遍,所以古时存在的视力歧视已日渐消解。
吴承学总结,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世界信息与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在人类的身体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具有生理意义,也积淀着文学、哲学以及其社会与文化史的意义。人体与器官、疾病与治疗,都是一部人文的历史。
在现场的交流问答环节中,学生们踊跃与吴承学教授进行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的刘遵艺同学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个人经历,表达了对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世界信息与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与眼睛是最重要的人体器官之一的深刻认同。来自同一专业2020级的陈宜根据白居易的故事提出疑问:当今人们是否因为会能看清世界反而忽略了自身对于世界的感受?对于同学们的问题,吴承学都一一细致回答,让全场同学获得更深刻的领悟。(记者/吴佳怡 龙芷乔 图/阮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