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足球官网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者:发展规划处-刘丽雪发布时间:2018-04-11浏览次数:4205

 

 言
“十三五”是威廉希尔足球官网加快建设、提升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关键期。为了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根据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62020年。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自2006年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第2个5年,是学校快速发展的5年。5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坚持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发展方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教育国际化等六大工程,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专业8个,专业数达到 26个。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凸显外语优势和商科特色,其中文学类专业12个(含外语专业10个),是广东省外语专业最多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12个(经济学类4个,管理学类8个,经管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46%;工学类专业2个。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到2015年,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达到18个。专业内涵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获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同时,按硕士专业学位建设标准,学校遴选了4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
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科学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外语+专业+实践”“专业+外语+实践”“小语种+英语+专业方向+实践”的专业与外语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较好体现。截至2015年底,学校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7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省级165项。5年来,学生外语等级考试、计算机水平考试通过率均大大高出同类院校平均水平,研究生录取率稳步提升,共有345名学生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有36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认可和好评,学校招生就业工作连续保持“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招生录取分数线自2006年以来,连续10年位居本省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首位。
2015年底,威廉希尔官网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较2010年增长1.66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7%,较2010年增长近10倍;具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7%,较2010年增长4.93倍。“十二五”期间,引进了3名省级以上优秀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逐步走向规范,科研支撑教学、服务社会功能不断增强,重点平台建设、重点科研项目承担、重大成果培育等工作均有较好的推进和提升。学校牵头与校外4家单位联合成立了“空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省内民办高校首家社科联。5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8项,副省级及市厅级纵向科研项目28项,横向项目11项,横向经费120万元,出版专著、译著及特色教材6部。积极培育科研团队,启动首批5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与美、英、法、加、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大学或学术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产生实质性交流的院校达到47所。5年来,累计派出1247名学生赴国外大学留学或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其中学校留学基金资助学生91人,资助总金额140多万元;接收外国留学生78人;派送出国交流、学习或讲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8人次。学校先后在国际商务、会计学及金融学3个专业开设了“2+2”中外学分互认项目班,与英、美、加、澳等国共10所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协议,2013年以来累计派出95名“2+2”项目学生出国学习。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较好地贯彻和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集体议事决策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展了教学机构改革,形成“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和“校-直属系部”二级管理模式。干部选聘、竞聘、轮岗的聘任机制得到较好体现,干部队伍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了基本薪酬加绩效薪酬的可浮动薪酬制度。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得到较好体现,定期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双代会”、本科教学工作等大型会议,对南商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具体举措等展开广泛探讨,集中智慧、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学校“十二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有:用地手续一直未能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学科、专业总体实力不强,学科建设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非通用语种,特别是新建语种专业教师队伍亟需充实;“四重”工作整体上水平还不高,缺乏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课题、平台和高质量论文;国际合作交流层次有待提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有待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推进。
“十三五”是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关键期,是向更高目标攀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到2020年,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激发和释放高校办学活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同时,国家“双一流”建设将全面启动,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已全面展开,广东省被列为“一带一路”战略先行先试地区,外经贸应用型人才需求将大量增加,国家对民办教育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落实其优惠政策的态势明确。“十三五”为威廉希尔官网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发展与困难相随,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制约办学的一些客观因素还普遍存在,民办高校同质化、教学模式陈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危机是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改革正着力推进,各高校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国际教育发展迅速,广东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粤办学的具体举措和力度空前,高等教育国际、国内竞争态势正不断增强,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形成强大冲击。此外,随着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结束,接受国家有关评估、选择未来办学道路是学校无法回避的问题,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提升创新能力对民办高校来说,势在必行。
面对机遇和挑战,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质量、彰显特色、走内涵发展道路是学校发展之根本,也是学校“十三五”发展的主题,学校将勇于承担、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作出应有贡献。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秉承“批判、创新、务实”的南国精神,信守“以教师为根、以学生为本、以品学树人、以特色立校”的南国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优良的品格、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努力建设外语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民办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发展理念
坚持学校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原则,把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为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领域改革提供原动力,尤其要在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保障评价体系的建设等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协调发展:坚持学校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原则,紧扣学校教育事业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性特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中长期协调发展,推进适应区域经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统筹学科布局,推进学校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和谐、全局性的发展新局面。
:坚持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实现中国民办高校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通过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努力,更好地走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之路。贯彻绿色校园理念,科学合理规划校园,着力实现校园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


 

开放发展:坚持学校教育事业包容开放发展原则,积极开展校校、校企、校政、校地协同育人,做好与社会、国际教育接轨,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度,在包容开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推进与社会的深入融合。
坚持学校教育事业共享发展原则,体现师生主体地位,促进学校发展同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社会服务的提升有效统一,在学校制度安排、政策文件制订中充分体现学校和广大师生共同利益,促进学校与广大师生共建共享。


 

 
学校“十三五”发展思路可概括为:坚持一个中心,推进两个优化,力争三个提升。
坚持一个中心。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最主要标准,一切围绕教学、服务教学,积极推动建立政策导向、师资力量、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以教学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
推进两个优化。一是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围绕学校学科发展目标定位,以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推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二是推进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优化,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形成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力争三个提升。一是促进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以培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为着力点,瞄准学科理论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二是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层次、水平、规模提升。争取开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零的突破。三是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成长服务工作能力提升。逐步探索和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努力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维持现有办学规模,重在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质量,抓内涵建设,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到2020年,在校生人数达到12000人,力争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科研标志性成果有所突破,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外语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民办大学。
(二)办学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高水平民办大学。高水平内涵:一流的教学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较强的科研服务社会能力,高效的行政管理。
2.办学特色定位:外语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
3.办学规模定位: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0人。
4.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优良的品格、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5.培养模式定位: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
6.学科发展定位:以外语学科为龙头,以经管学科为重点,适度发展其它学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7.服务社会定位:立足广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紧紧围绕建设外语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总体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力争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教育国际化、学生成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创新、提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不断增强,知识结构更加优化,社会实践更加丰富,国际视野更加开阔。“十三五”期间,在校生人数达到12000人;力争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8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5项,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0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5项。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并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创新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努力打造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教育新格局。同时,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教育,提升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形成德、智、体、美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断深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构建学校与政府、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推进学分制管理探索和改革,健全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学推进科研,科研提升教学,建立推动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继续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完善“外语+专业+实践”“专业+外语+实践”“小语种+英语+专业方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推动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交互性,提高教学效率。改革考试内容和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能力考核转变,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及多渠道考核办法。
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实质性的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探索设立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聘请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导师制,建立兼职导师人才库。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突出项目实效。加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大学生课外学术文体活动,参加课外科技学术、文体活动学生比例分别达到90%和100%。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建立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以本科专业和课程评估为重点,建立并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形成评估常态化机制。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完善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学科专业建设主要目标是:力争外语学科、经管类学科建设分别进入全国和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带动学校各学科融合发展。将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列为校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学科所含各专业纳入统一建设中,不再单列),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商务英语列为校级重点建设二级学科(专业),东语和西语两个语言专业群列为校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列为校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专业)。“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专业2-3个,专业总数达到36-41个,其中外语专业总数达到13个;力争新增省级重点专业2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力争获得省级重点学科2-3个(含二级学科)、力争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
以服务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立足学校学科发展定位,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专业结构优化与完善力度,有序调整现有专业,增设新专业。“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在现有11个外语专业基础上,创造条件,考虑增设意大利语、波兰语、印尼语、越南语、泰语等外国语言专业,强化外语学科的龙头地位;同时,学校将规划申报增设统计学、税收学、审计学、酒店管理等专业,进一步丰富经济和管理学科各专业;学校还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需要,申报增设新闻学、应用语言学、软件工程等专业,形成文、经、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遵循“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系统推进”的思路,实施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遴选建设一批学科特色明显、师资队伍水平较强、科研成果集中度较高、人才培养成效较突出的校级重点学科,对纳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范畴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将在资金投入、师资建设、科研平台、教学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全面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力争“十三五”期间获得2-3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三)做好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申报
抢抓国家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机遇,积极探索校企、校校、校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服务区域外向型经济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外语、经管学科优势,“十三五”期间,遴选翻译、国际商务、会计学、金融学四个专业作为学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专业,充分发挥好各专业高层次人才在专业建设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建设以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力的专业建设团队,切实做好与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工作,为学校申请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打好基础。力争“十三五”期间,学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四)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坚持规范建设、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原则,着力打造具有南国特色的专业群。“十三五”期间,将以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英语、国际贸易为牵引,着力打造和建设好外语和经管类各专业,加强东语、西语特色专业群建设,做好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培育。以适应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建设定位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着眼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着力提升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全英(双语)教学课程覆盖率达到25%,校级全英(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达到18门。改革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组建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各专业教学团队,着力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专业信息预警和专业发展保障系统的构建,通过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采集,或聘请社会第三方的评估机构,适时对学校专业发展进行评估与预测,促进学校各专业的良性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目标是:坚持“引进、培养、稳定、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原则,加强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中青年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构建以教师队伍为主,与管理队伍、教辅队伍相辅相成的完整人才队伍体系。到“十三五”期末,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2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0%以上;人才队伍培训培养经费投入累计达到900万元。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引进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加大对特、急、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引进人员的关心、支持和服务工作。完善教师奖励制度与激励项目。以国际化视野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一批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和优质外籍教师,逐步使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5%。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充分发挥校级教学名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同时为参选省级教学名师奠定基础
搭建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完善中青年教师访学制度,鼓励和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实施“导师制”,重点帮扶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薪酬激励机制,建立退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精力投入教学科研,激发青年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实际岗位需要,确定辅导员选拔条件,坚持从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中共党员中择优选聘辅导员。加强辅导员培训专业化建设,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省内外交流、考察和进修。加强辅导员政治培养和基层实践锻炼,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标准健全辅导员队伍考核体系。按照1:200的比例,配齐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完善教辅岗位入职标准,增强人岗匹配度,逐步优化教辅队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完善激励措施,拓宽教辅人员职务晋升和事业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教辅人员参加校外高水平研讨、交流,提高专业技术和能力。加强实验室岗位人员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双师型、符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室岗位人员队伍。到2020年,力争专职实验室岗位人员达到40人左右,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达到2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达到10%以上;图书馆图情信息、计算机专业人数占全馆总人数50%,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达到30%。
严把管理人员入口关,加强在重点高校硕士毕业生中选聘管理人员,逐步提高管理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人员比例。对管理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管理人员在职进修和攻读学位,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增强发展后劲。规范干部竞聘轮岗、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制度和程序。坚持“首问责任制”,提倡“限时办结”和“限时回复”工作要求,引导管理人员转作风、振精神、强服务,提升工作效率、质量。
制订教师师德规范,鼓励教师将爱国精神、责任感、团队意识等良好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积极搭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师德监督和考评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用、绩效考核的首要标准。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岗位管理、职称评审、绩效评价、分配奖励、人员退出机制改革。制定适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求的教师准入标准,严格设置考录程序。探索建立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水平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职能,科学制订和实施好教师发展专项计划,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教师岗位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动力。
科研创新工作主要目标是:依托学校外语、经济和管理等特色重点学科,形成以优质学科吸引优质人才,以优质人才和项目凝练学术特色和研究方向,以特色创优势,以骨干带团队,形成学科、平台、人才、项目的融合积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建设能力。“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到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获得突破,纵向科研经费超过7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超过120万元;建成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做好市级以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申报;提升《南国学术研究》校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努力申请获得国家正式出版刊号。
进一步发挥好学校现有11个研究机构以及“空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作用,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人文社科科研创新及协同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与广外及其它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学校与社会科研资源的有效融合,以期产出一批具有较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积极拓展科研渠道,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互动与沟通,构建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为学校科研项目申报奠定较扎实的工作基础。
“十三五”期间,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项目、课题为抓手,在现有5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基础上,力争新培育再建设7个左右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在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中有所突破。通过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有效推进学校科研骨干的培养,特别是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着力提升中青年教师科研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努力形成一支年龄和学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更好地促进学校学科发展,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十三五”期间,力促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层次明显提高,到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争取获得2-3项省级重大项目,力争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上有所突破。推动项目研究领域向学校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所确定的研究领域集中,形成学校学科建设强有力的项目支撑。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凝练科研方向,经过努力,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各学科相互支撑、有效的重大项目培育与资助体系。
通过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科研成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攻关活动,特别是在服务区域外向型经济及粤港澳经济合作上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以进一步推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学校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超过120万元。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学术合作,参加以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研讨会、现场会、观摩比赛等活动,使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学校学科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学术规范委员会在科研工作中的规划与指导作用,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推动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由注重数量向质量与数量并重过渡,重点加强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激励。加大科研投入,实行鼓励竞争和强化绩效的科研经费资助机制,在积极争取包括省财政资金、各类横向经费基础上,学校将逐年以20%的速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支持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科研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科研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通过科研辅导讲座、对口科研合作、举办科研学术沙龙等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术兴趣,培养学术情怀,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完善学术道德规范认定程序。
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目标是:强化开放办学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等领域大力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上规模。“十三五”期间,力争出国(境)学习、研修、实习的学生超过2100人次,每年学生赴外交流人数与当年新生人数比达到15%,力争获批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到2020年,在校外国留学生达到40人,外籍教师达到55人。
健全有关国际合作的规章制度,完善国际交流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更广泛、更直接、更对口的交流机制。积极培育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协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推进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认真梳理和评估现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与5-6所国外大学建立深度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开发全方位、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积极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包括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联合培养、校际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继续做好短期交流、“2+2”中外学分互认等项目,积极开展“3+1”中外学分互认项目及“3+1+1”中外合作本硕项目。积极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大力拓展学生交流项目,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交流和国际学术会议,增加学生赴境外学习、实习、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提高学生境外交流比例。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及管理机制,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促进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深度交流与融合,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境外交流工作,完善教师赴国外访学、进修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管理人员出国(境)培训,境外培养培训人次达到教师员工数的20%以上。积极引入国外高水平教师来校授课,加大非语言专业外籍教师的聘任力度。
学生成长服务工作主要目标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构建新时期学生工作新模式,努力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十三五”期间,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基地25个,校级创新创业实习基地30个,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各1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面达到100%,学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法治道德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发挥主题班会、主题党日和团日活动的教育实践作用,不断增强网络教育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有特色的社会活动服务体系,通过支教、援智、扶贫和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用“大思政”理念构建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成长服务。
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助、减、免、补、勤等资助内容的助学帮困工作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指标设定,实现资助体系全员覆盖。加强诚信教育和贷后管理,提高贷款毕业生的还贷率。加大勤工助学工作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搭建励志助学育人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资助等相关政策,积极开展以诚信、感恩、公益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公益服务时数认证系统。加强和规范资助工作管理,逐步建立奖惩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实现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
建设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制度,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预防、咨询和治疗三结合的心理健康保护体系;宣传和普及人际关系、学习成才、交友恋爱、职业规划、择业就业、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
依托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行全程化设计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导师制,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突出项目实效。以创新创业进一步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创新模式、健全机制,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建立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推荐和就业援助等服务,努力保持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水平。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期,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大,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共同努力,为“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条件。
以健全学校章程为统领,进一步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建立权责分明、运行顺畅、优质高效的机构和管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推动校院(教学部)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目标管理机制,推动权力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双代会”、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的作用。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良好发展的长效机制。
坚持依法治校办学,依据相关法律和学校章程,制订、梳理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各种办事程序、议事规则。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校内涉法纠纷预防与调节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校园矛盾,依法保护师生身心健康。全面推进校务、院(教学部)务公开,全面实行财务预算和决算制度,强化财务规范管理。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完善各类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和咨询。
以弘扬“批判、创新、务实”南国精神为牵引,精心培育大学精神、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建设一流校园文化体系。
(一)着力塑造和培育大学精神
着力倡导“批判、创新、务实”的南国精神。培育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塑造引领时代、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倡导严谨有序、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锻造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品质,并将其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文化心理。完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启动校名、校徽、校训、校歌、校旗等学校文化符号的策划征集活动。
(二)全面促进学术文化繁荣
完善教学规范和学术规范,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定期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南国名师”和“十佳辅导员”,积极营造潜心教书、精心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校纪校规,加大考研和学术竞赛表彰奖励力度。支持学生社团、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发展繁荣。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书香校园”。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注重学生活动的学术含量,精心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社团文化活动月”龙舟比赛等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合理规划和建造校园景观,把校园基本建设与文化建设高度统一,逐步实现校园内处处是风景,处处是文化。以学校20周年校庆为契机,规划并启动校史陈列馆建设。启动校内文化设施改造工程,提升校园广播、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硬件水平,改善文化活动条件。配好、配齐新闻宣传设备。健全完善校园内张贴、悬挂各类宣传品的制度规定,加强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推进“6S”管理,创造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贯彻绿色校园理念,实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目标。
合理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确保各类优质资源能有效汇聚到学校教学、科研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确保学校“十三五”建设目标顺利推进,为学校“十三五”期间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进一步完善校园总体规划,积极完善用地手续,依法依规解决好校园用地问题,尽快启动校园扩建工程,做好新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综合体育馆、外语综合大楼的前期规划和开工建设工作。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全校占地面积达到970亩,建筑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运动场总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不少于39%。争取完成电力增容至8000千瓦,以及供水系统接驳市政主供水管工程。
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打造数字南国,建立信息化服务中心,完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信息安全防范,全面提升校园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力争“十三五”期末,校均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G水平,校园无线网覆盖率达到80%。积极推进信息化平台和实验室建设,确保满足学科建设和教学需要,“十三五”期间,新建多语种外语学习平台1个,新建专业实验室1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5个,建设好现有的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达到14台。
确保图书资料经费每年按照发展规划要求如实投入,进一步丰富馆藏品种和资源,加强对新专业图书和电子文献的采集力度,提高网上馆藏资源数量和质量。力争到2020年,纸质中文图书达到128万册、外文图书达到3万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130万册。阅览座位数达到3000个,入馆总人次达到64万人次。加强图书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文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基础增强活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中的政治保障作用,夯实各项工作基础,激发和增强工作活力。
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校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完善党委、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推进党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探索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党组织干部队伍的理论武装,强化党组织干部队伍的组织观念和思想作风建设,着力提高党组织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逐步建立和完善党组织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及考核管理体系,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干部队伍。进一步理顺各级党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制,逐步建立党建工作汇报制度,进一步明确党员发展程序,积极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切实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全面规划落实各层次、类别党组织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
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六个带动”建设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健全党内激励机制,完善党内关怀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和帮扶,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宣传工作内容、形式和载体,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舆论氛围,学校的发展建设助力加油。
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质量,进一步增强工作执行力。树立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加强统战工作,发挥工会、教代会和共青团组织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发展。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规范运行机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将廉政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工作氛围。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成立规划监测评估机构,定期对“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对实施效果进行年度、中期、终期评估,对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管理与干预,形成规划实施效果监测——问题反馈——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避免出现无效建设或偏离目标情况,确保规划顺利完成,并通过质量数据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时间:Apr 11, 2018 3:14:00 PM   


录入者: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