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我院举办“中国书法英译”讲座

发布者:英文学院-徐陶发布时间:2023-05-10浏览次数:14

427日下午,依托威廉希尔官网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英文学院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布莱恩特学院院长赵友斌教授应邀到校举办了题为“中国书法英译”的学术讲座。英文学院和大学英语教育部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周胜教授主持。


(周胜教授主持讲座)

赵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书法的概况,指出书法既有艺术属性同时也是文化遗产和传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而翻译以其促进中国书法艺术传播的功能而具有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有专门涵盖一些书法术语的译作,但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往往有所流失。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的交流,而翻译书法等艺术品则更为复杂,不仅要基于对书法作品的理解,还要整合作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赵教授从历史、社会、伦理等角度考察中国书法的英译。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书法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而历史因素在文字创作、笔画使用和书写技巧中也发挥了核心作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法字体的发展演变无不烙上历史的印记,反映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书法翻译实践中,译者通常采取直译和音译的策略,其中音译指用汉语拼音来翻译书法术语或作品名称,更好地体现原文的时代文化背景。

(赵友斌教授讲座中)

在社会因素方面,赵教授以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概念,阐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或情况的信息。中国书法的译者需要意识到自己在使用来自高语境文化的文本,一方面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对等,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文化差异以传达内涵意义,例如借用西方艺术中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术语。一些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书法术语与其字面意思或常用义有着显著差异,因此译者就书法术语的语言形式及文化内涵应采取补偿策略,尽可能展现书法作品蕴含的社会背景信息。

在伦理方面,通过分析书法术语和内容,可以看出这些价值都能追溯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规范,比如尊重他人、积极对待生活、献身于自身事业等。比如,毛笔本身及相关术语就是中国伦理的象征:毛笔由刷毛制成,而在运笔过程中必须控制笔柄以防止刷毛散开,这样用笔体现了多元和谐文化观念的统一体。书法不仅是单个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每个字的结构来达到语境的平衡,在几种书写形式中楷书因其方正、庄重、整洁而被赋予正直的象征,成为人们在各个时代伦理下所追求的书法风格。中国古典美学注重美与善的统一,体现书法家丰富的精神理想和社会伦理的道德内涵。因此,译者在语言转换之余还要注意伦理信息,传递伦理立场。

赵教授认为,在中国书法英译中,首先从交际角度看,书法翻译应传达文化内涵,而构建中国特色的书法语篇体系就有助于提高书法的交际效果。其次,书法翻译应遵循文化独特性、简洁性和信息性三大原则:文化独特性指保留原作品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属性及民族特征;简洁性体现为作品的文本描述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特定的策略,使用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信息性原则指译者提供作品背景、作品表达的情感等能够传达作品精髓的核心信息。

最后,周胜教授总结点评,指出书法是一种修养,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既是休闲娱乐,也是生活态度。在场老师也纷纷表示,通过讲座更深刻体会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书法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书法字体、书写技巧、书写工具、书法作品的英译质量将有助于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精准、透彻。

(孙艺风教授、赵友斌教授与我院老师合影)


附:赵友斌简介

赵友斌,教授,博导,威廉希尔足球官网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研究所所长、英文学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学翻译学院原院长,北京理工大学布莱恩特学院院长,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中西文化比较。至今已在国内外30 多种权威核心刊物Perspectives、《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中国科技翻译》、《当代外国文学》、《译林》、《外国文学》等发表论文 80 多篇,多篇被人大《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出版专著、译著和编著20多部。完成国家社科规划课题、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广东省社科课题、国家留学基金课题、“十五”规化重点课题等20多项。



(戴建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