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女性形象的解析与现实意义 ——杨林夕教授莅临讲学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3-11-24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在文学的海洋中,女性形象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为拓展学生们的文学视野,让同学进一步了解《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意义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价值。20231123日下午3点,文学博士、教授杨林夕受邀至威廉希尔官网,在G501为同学们举办了关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的讲座,出席本次讲座的人员有中文学院副院长吴晟、党总支书记冯钿、行政秘书李明杰老师以及2023级部分学生代表。

(杨教授为同学介绍今天的讲座主题 李曦/摄)

讲座开始之前,吴晟院长倾情致辞,向在座的同学们介绍了杨教授。吴晟院长说道,此次讲座内容对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吴院长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聆听讲座,汲取杨教授的智慧,获得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吴晟教授讲话 李曦/摄)

  讲座伊始,杨教授介绍道,她之所以选择《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重点是因为小说中女性角色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情欲的多面性。在小说中,女性形象可分为仙、妖、凡三类,而其中凡人女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她们代表了社会的情欲反应,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观音、嫦娥等仙女展现出高贵神秘的形象,通过与主人公互动,传达出对世间百态的关切与理解;妖女形象则呈现出山琵琶、纲蝎子精等多样的特质,小说中对妖女的刻画分为四类,凸显了她们的复杂性。《西游记》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使小说不仅在情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社会风貌和人性的揭示,成为一部富有深刻思考的文学之作。

  杨教授针对凡女中遭厄的女性形象为同学们具体分析,其中殷温娇、百花羞、金圣宫三位角色展现了相似却有截然不同结局的经典故事。殷温娇被侵犯后选择生下唐僧并在大仇得报后毅然选择自杀;百花羞被黄袍怪掳走作妻,幸运地遇到唐僧一行人并获救,但她选择活在世上,侍奉双亲到老以赎不孝不贞之罪,即使自己是被逼无奈;最后的金圣宫也被妖怪抓走了。三年后被孙悟空救出,而她却能够回到国王身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三者的结局如此悬殊呢?杨教授面对充满疑惑和求知的同学并未故作神秘,三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贞操的失去,前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侵犯,而金圣宫娘娘却有五彩仙衣护体以免去被侵犯,这也致使了三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杨教授讲解三个女性相似遭遇不同结局的文化内涵 李曦/摄)

       杨教授谈到,在审视作品时须充分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代人,生活在程朱理学盛行的社会中,作者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并试图反抗它,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抗中,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然而,他自身却未能完全抵御住这种文化的侵袭,揭示了他内心矛盾的较量。这种反抗与未能完全战胜的矛盾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贞操的存与失。对于殷温娇而言,封建礼教的侵蚀令她心灵受创,虽然外人不怪罪她的失贞,但她自己却执着选择自杀,这反衬了社会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对女性的侵害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她的执着展现了对烈女的坚守,同时也突显了女性在这种体制下所受到的受害。杨教授指出,程朱理学在那时的盛行,其不幸的产生是社会的必然,但礼教的过分固化导致人性与礼教发生冲突,让女性负罪而活甚至形成了祸水观念,将过错归咎于女性容貌,是礼教对人性的扭曲,是一种吃人的礼教,这种文化最终呈现了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公和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杨教授声情并茂的演说 李曦/摄)

       讲座即将结束,杨教授在总结中提出:透过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形象的意义远不仅限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复杂多元的人性,这一转变不仅仅使得角色逐渐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更在面对相似遭遇中对比了社会的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现实。这种复杂性反映了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吴晟副院长作总结讲话 李曦/摄)

最后,吴晟副院长表示,在听完杨教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并向同学寄予希望,平时对课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应积极参加讲座、广泛阅读、不断增长见识,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杨教授的讲座和吴院长的讲话都为同学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教诲。在一片掌声中,讲座圆满落幕。

(杨林夕教授与中文学院师生合影 李曦/摄)



(文/林子豪 蔡楚如)

(编辑:徐洁怡、张溢轩、杨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