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1. 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学源于 1938 年建校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科。1949年以后,学院先后经历地理系、史地系、生地系、地理系、资源与环境学系、国土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多次更名、重组与发展建设,成为现今的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1993 年获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6 年获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9年获批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十五”以来,地理学一直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2018 年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经过多年发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教学科研平台。学位点具备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 学位授权点的年度建设目标
地理学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围绕上述总体建设目标,2021年度本学位点建设目标如下:
(1)优化学位点学科方向设置,在地理学下自主设置“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二级学科方向;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导师责任制;
(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建章立制,推动研究生管理规范化和有序化;
(5)进行教学改革,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推进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1. 学位授权点的方向设置
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方向;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除设有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方向外,2020年增设“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人为作用背景下表生作用的特征、机理,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布局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基于地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过程,以冰川、泥炭、土壤、沉积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结果为依据,探究区域环境变化和演变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变化的机理,分析区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预测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趋势。
(2)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以洞庭湖流域水体、土壤、沉积物、生物系统等生态环境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阐明污染的形成机理,分析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探究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
(3)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基于自然驱动力与人为驱动力耦合作用的复杂性、问题的典型性与多样性,研究洞庭湖流域河-湖作用机理,分析流域水-沙耦合作用过程及效应,在认识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并进行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灾害预警分析。
(4)区域自然地理学。与湖南等省份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研究人为作用背景下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分析区域“源”-“沉”作用特征,探究典型地球关键带的形成机制、功能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阐明亚热带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分异规律。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即地球表层各种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强调区域人文要素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与人为活动、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优化布局模式。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特色如下:
(1)城市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城市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关注长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新时代城乡规划领域的新理念、理论、技术和模式,探讨乡村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及科学路径。
(3)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要素组合为基本因素,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与对策。
(4)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地理。以传统村镇、旅游要素等为对象,研究发掘文化自然遗产及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以及旅游社会文化等旅游地理学问题。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理论,利用遥感、地理大数据建模、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探讨地理空间认知规律,对多维度、多要素、多尺度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定量表达。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与开发。基于GIS软件开发基础理论和工程化方法,开展GIS理论方法研究和GIS应用软件研发。
(2)资源环境遥感。基于遥感机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开展洞庭湖流域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与应急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3)地理信息系统建模与应用。基于空间建模与可视化理论方法,开展地理空间大数据时空特征与融合方法、数据挖掘算法与云计算模型研究。在地下水运移及流行病时空传播规律方面特色明显。
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基础,探究区域国土资源的禀赋特性、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变化规律、优化配置利用方案,分析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社会发展需求等在国土资源利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土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究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管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国土资源评价与生态修复。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资源禀赋,探讨国土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国土资源利用的过程变化、驱动机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区域国土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2)国土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围绕国土空间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发展目标,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国土空间规划影响评价、国土空间治理理论与方法。
(3)土地经济与政策。探究土地资源的经济与公共属性、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城乡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与政策改革路径、土地制度和政策体系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理。
2.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正高职称19人,博导14人,硕导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占77.5%;有海外经历的16人,占40%;45岁以下青年教师24人,占60%。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3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湖南省政府参事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
2021年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1人获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3. 科学研究
2021年度,本学位点导师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项目2项;获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发改委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项,其中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青年基金项目3项;获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优秀青年项目1项,实验室开放平台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纵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600多万元。
横向合作项目立项30多项,合同经费2100多万元。2021年到账经费2600余万元。
学位点导师成员2021年度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18篇,其中团队成员78篇,学生40篇,SCI期刊论文40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Top刊物发表论文30篇,实现学科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Plants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突破,形成显示度高的科研成果。
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贺新光教授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饶志国教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
4.平台与制度建设
(1)平台建设
本年度学位点继续加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支撑平台的建设,重点做了如下4方面的工作:
第一,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投资近300万元,顺利通过湖南省科技厅验收,并获得良好等级;
第二,增置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投资200余万元;
第三,建成湖南师范大学地质博物馆,投资300余万元;。
第四,湖南省教育厅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投资20万元。
(2)制度建设
加强建章立制,推动研究生管理规范化和有序化。首先,2021年365官网修订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二三等学业奖学金申请条例》、《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制定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对硕士(博士)招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导师遴选等工作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工作方案。其次,2021年365官网共召开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会议8次,对学位授予、奖助学金体系建设与评定机制等研究生培养环节、培养过程进行审核把关。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共同探讨,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及时制定和修改365官网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三、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1.研究生党建、思政等工作
(1)党建工作
学院党委书记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负责人,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亲自为研究生做思想政治专题报告,2021年还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党员的日常管理沟通机制;明确学院党委组织委员为研究生党支部联络员,并规定了联络工作职责;明确学院党办负责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健全了学院研究生党员管理体系。对各研究生支部书记进行了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做到了制度健全,科学规范,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2)思政工作
学院和学位点非常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相关工作制度健全;有明确的学风建设目标和具体建设措施,不定期聘请院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学院研究生无重大学术不端和违规问题出现。按照学校要求组织新生入学教育,组织新生参加校史馆、组织开展专业学习、校规校纪、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制定了引导和规范研究生网络行为的相关措施。
(3)心理健康指导
按要求开展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教育;及时、全面掌握研究生心理状况,对出现心理问题研究生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4)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按要求配备了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5)防疫及安全维稳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有效应对了突发的新冠疫情,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学院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无安全违纪现象;做到了准确掌握、预先防范、及时报送研究生安全与稳定信息;有完备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预案。
2. 生源情况、招生规模和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1) 生源情况
本学位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生源充足。2021年报考本学位点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生达1100多人,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全国各地一本院校的考生人数明显增加。
(2) 招生规模和结构
2021年本学位点共招收研究生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85人;目前共有在籍全日制研究生2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9人,硕士研究生231人。
(3) 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从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开放共享校际教学资源、狠抓课程教学过程督导等方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质量督导工作。
●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公共思政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进行思政教育。
● 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开放与融合。第一,实现了科教融合。借助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平台,通过互开课程和名师讲坛等方式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共享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鼓励学生选择其他高校相关优质课程,向校外开放《现代自然地理学》、《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生课程;初步建立了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第二,实现了产教融合。借助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等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实施“产教融合”的多元育人模式。学科成员谭长银教授的《露天矿山采场典型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获批2020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第三,教学成绩突出。易立文老师牵头的“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在2021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会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地方高校中级组一等奖。
● 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部分核心课由多名教师共同主讲,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建设省级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省级研究生高水平教材建设2门,在建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基地1个。
3.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情况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2021年共获批3项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余海珍同学的论文获得2021年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省级),焦丽鹏同学获得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省级),郎泽慧同学的论文获得2021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省级);2019级博士生崔树强获评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的扶贫成效地三方评估先进个人称号。
4.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学位点导师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参加AGU2020秋季会议(线上)、中国地学年会(线上)、“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全球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线下)、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学术研讨会(线下)等国内外大型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100余人次。邀请国内学者在湖湘地理讲坛开设专题讲座4次。成功举办“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学术研讨会”,线上、线下参会人员近200人。成功举办“湖南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建设论坛”,宋长青、刘耀林等6位著名学者参加论坛。积极筹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术会议并取得显著进展。
5.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全程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定期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质量。
(2) 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将论文查重和专家评议意见作为导师招生资格确定、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3) 进一步规范论文抽检力度。
本学位点2021年硕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没有出现问题论文。
6. 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2021年共授予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75人;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8.8%,博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研究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本学位点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余项,合同总经费超2000万元,实际到账经费1800多万元。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积极参与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服务国家精准扶贫重大战略实施
2021年,学位点成员承担贵州省、江西省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承担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湖南省实地核查,承担湖南省溆浦县、新化县、涟源市贫困退出实地评估任务,向国务院扶贫办提交年度评估报告3份,向湖南省扶贫办提交分县报告3份,为国家和相关省域扶贫脱贫政策的制定和贫困退出提供了重要支撑。学位点10余名教师,120多个研究生参与。
2. 承担地方政府相关规划编制任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位点导师成员承担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村庄规划、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项目20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 承担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任务,服务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学位点导师成员承担湖南水稻土镉等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调查和评价工作,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参考。研制出农田土壤镉污染伴矿景天植物修复技术并投入实施,研制出生物炭修复稻田土壤Cd-As复合污染的新技术,形成专利技术并投入施用、发表高水平论文。
4.积极开展职后培训和科普活动,推进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
承担人教育部“国培计划”基础教育教师与管理人员培训班及湖南省人社厅、教育厅等下达的各类培训任务。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全年培训各类人员600余人次;地学博物馆接待中小学生近500人次。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端人才短缺
本学位点在职教师中只有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及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高端人才数量不足,学位点发展需要的人才“高地”建设有待加强。
(2) 平台建设滞后
本学位点尚无国家级和教育部实验室平台。而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地域性等特点,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是基本的研究手段,对实验室的需求特别突出。目前本学位点的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尚不能满足学位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验场地、实验平台、野外观测站建设明显滞后。实验室和工作空间不足已成为本学位点发展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3) 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学科学术创新能力不足,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总数偏少,科研产出成果影响力偏低,科研获奖成果中无国家级奖项,无ESI高被引论文,SCI一区科研论文数量偏少,省级以上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不足。
(4) 国际化程度偏低
无论从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是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本学位点的国际化程度都较低,具体表现在:派出学生数量少、接受的留学生数量更少;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少,来访的国外学者不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少。这对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2.改进措施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要点
(1)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学位点建设的核心要素,为了促进学位点建设和发展,拟引进1-2名具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的优秀人才(其中国家级优秀人才1名),招聘博士毕业生(含师资博士后)3-5名。争取在职青年教师中1人以上入选省杰青、湖湘青年英才计划等省级人才计划;加大学术带头人、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青年科技创新骨干的培养力度,加快建设省级优秀导师团队。
(2) 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以更高的学术站位和更广的学术视野,紧密跟踪地理学发展前沿,按照立足湖南、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更为清晰、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的学科发展方向,以重点发展方向为引领,优化学位点建设目标,优化学术团队,优化配置学术资源,力争产出更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3) 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助力学位点高质量发展
注重实验室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的有机结合,围绕学位点重点发展方向布局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对学位点建设的支撑作用。继续加大“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洞庭湖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重金属污染机理与生态修复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土壤侵蚀与物质循环、全球变化生态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变化等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地学博物馆建设水平,推进野外实验观测平台建设。
(4) 重视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国际化水平
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学校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国际学术访学交流、科研合作和学生国外留学;另一方面,在已有交流渠道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协商,签订包括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派讲学、合作承担研究项目等内容的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5) 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积极推行“本-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招生,积极拓展优质生源,为保证生源质量,在加大宣传力度并完善奖助体系的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通过提升学位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知名度来吸引优质生源。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对破“四唯”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