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地理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人:日期:2025年03月17日 09:24浏览数:

 


 


 

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1. 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学源于1938年建校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科1949年以后,学院先后经历地理系、史地系、生地系、地理系、资源与环境学系、国土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多次更名重组与发展建设成为现今的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1993年获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9年获批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十五”以来,地理学一直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2022年继续认定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明显进步。2024年该学位点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三级认证。

本学位点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教学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学位点具备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地理学高水平创新人才。

2. 学位授权点的年度建设目标

地理学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地理学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围绕上述总体建设目标,本学位点2024年度建设目标如下:

1)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现有平台支撑教学科研工作的功能;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导师队伍结构

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学位点各项管理规范化和信息

4)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5)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1.学位授权点的方向设置

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方向;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除设有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方向外,2020年增设“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探究多时空尺度下的环境变化特征、过程及其动力机理,阐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地理过程及其作用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基于地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过程,以洞穴石笋、亚高山泥炭、湖泊沉积物等沉积载体的分析结果为依据,探究区域环境变化和演变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变化的机理,分析区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预测区域环境的变化趋势。

2)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以洞庭湖流域水体、土壤、沉积物、生物系统等生态环境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阐明污染的形成机理,分析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探究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

3)流域水土资源演变与效应。主要研究流域(区域)自然水循环与人工水循环(二元水循环)过程及格局、二元水循环耦合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LUCC)过程与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水资源形成的水文基础与再生机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时空演变的影响;水土资源演变的水资源安全(水旱灾害、缺水、水环境、水生态)效应、土地安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土壤污染)效应及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效应的驱动机制;流域(区域)水土资源评价、耦合评价及其综合驱动机理,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

4)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碳循环。本方向针对亚热带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双碳”目标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时空分异特征、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着重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碳循环过程与机制,系统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存技术开发及碳管理方案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及“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时空演化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探究区域人文要素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如下:

1)区域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有机融合的视角,以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流域等为研究单元,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机理与调控路径,研究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与效应,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经济地理与产业发展。以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为基础,以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要素组合为基本因素,聚焦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研究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探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与韧性提升。

3)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以城市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城市体系、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城市群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机制与趋势,开展城市更新、城市体检评估与分析等研究。

4)乡村地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面向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乡村聚落优化、乡村可持续发展、城乡食物系统转型和乡村治理等问题。

5)旅游地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以旅游地理学理论及区域旅游发展为研究重点,研究和发掘文化和自然遗产及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和规划问题,研究旅游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及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以城市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关注长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利用遥感、GISGPS、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探讨地理空间变化规律,获取地理空间大数据信息,对地理过程和地理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定量表达建模。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需求工程、系统设计、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以及工程建设等科学问题,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化方法研究。重点开展对地观测、空间决策分析、空间信息传输与表达、海量信息提取与可视化、虚拟现实与数字区域建设等领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2地理空间建模与分析主要针对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开展地理空间建模、空间分析与空间表达、空间认知模式、地图可视化、“智慧地球”的区域信息模型与体系结构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开展时空数据不确定建模与分析、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流行病时空传播规律分析与建模研究。

3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主要针对系列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开展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机理、遥感信息提取方法、遥感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研究。开展土地、矿产、水、气象、生物、生态、旅游及新能源等各类资源环境的探测、规划、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方面的遥感应用研究。重点针对洞庭湖区、城市与城市群及丘陵山区,开展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研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以及遥感信息处理和分类识别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4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主要研究发现隐藏于地理大数据中的空间规律、区域特征和时空模式。具体包括:研究地理空间大数据的时空统计特征、表达方法和适配模式,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方法,数据挖掘的分布式算法和云计算模型,基于科学研究、政府决策、行业发展和公众服务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开发。

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国土资源的特性、空间格局、区域差异、配置规律等,探讨经济机制、政策措施在国土资源利用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管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国土资源评价与生态修复。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资源禀赋,探讨国土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国土资源利用的过程变化、驱动机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区域国土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2)国土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围绕国土空间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发展目标,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国土空间规划影响评价、国土空间治理理论与方法。

3)土地经济与政策。探究土地资源的经济与公共属性、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城乡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与政策改革路径、土地制度和政策体系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理。

2.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6人,博导27人,硕导7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5人,占96.2%有海外经历的28人,占35.9%45岁以下青年教师49人,占62.8%。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引进人才1人、湖南省青年芙蓉学者3人、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青年科技人才1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湖南省“芙蓉计划”智库人才1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4人、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湖南省政府参事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

2024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

3.科学研究

2024年度,学位点导师获国家基金项目10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含面上项目3项,优秀青年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1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7项(含重点项目3项)和其他厅局级项目4。纵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598.61横向合作项目22项,到账经费1120.32

2024年度发表学术论文114篇,其中SCI论文63篇,Ecology LettersEarth-Science ReviewsGlobal Change BiologyScience Bulletin 等校定一类刊物论文多篇校定二类以上论文60篇。

4.平台与制度建设

1)平台建设

本年度学位点继续加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地学博物馆等支撑平台的建设,在如下3方面取得显著建设成绩:

第一,进一步优化、改善教学科研条件,除新购置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系统安装运行外,本年度对学位点研究生教学条件进行了全面提质改造,学院教学科研环境焕然一新。完成经纬楼314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120会议室、112地学博物馆科普讲堂、地学博物馆二期以数字化显示设备为主的各项建设,教学展示效果明显提高。逐步淘汰了大量如野外扩音器、电阻式加热炉、水银温度计、等老旧教学设备家具,更新换代为无线蓝牙耳麦、恒温数显电热板、电子温度计等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家具。

第二,加强建设新获批的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固碳增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态预与全球变化校级重点实验室;

第三,进一步统筹优化实验教学场地,投入80万元对经纬楼大楼教学信息化设备进行整体提质改造,为213215217等教学场地更换了全新的教学设备,,并对现有的植物实验室、土壤实验室、测量室和储藏室等实验相关场地进行装修提质,教学实验平台和师生学习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研究生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进一步加强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二三等学业奖学金申请条例》《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地理科学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工作实施细则》《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关于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创新成果基本要求》《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创新成果要求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落实,相关工作有序开展2024年共召开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会议9次,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学位授予、导师遴选、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等进行审核把关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1.研究生党建、思政等工作

1)党建与思政工作

2024年在全院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党建引领学位点高质量发展,助推双一流建设。一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在学校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随机调研和党纪学习教育督导中获学校好评。二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等,邀请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作政治学习报告。三是认真开展清廉学院建设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警示教育,严格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规定。四是“基地+项目+品牌组织育人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等2个项目获省级思政课题研究立项,人文地理学教师党支部获评“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支部”和“湖南师范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人获湖南师范大学“三全育人”先进个人

2)学生管理工作

新增唐嘉怡博士担任兼职辅导员,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问题学生等群体,做到“一人一档”,搭建心理辅导、资助、学业辅导帮扶平台,每年度针对在校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实现在校生全覆盖。

3安全维稳工作

本年度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底线,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自行组织校内各实验室安全检查20余次,并继续对校外各观测实验场地进行现场安全巡查,实验室整体运行持续向好。首次开设了计学分的实验安全专门课程,坚持独立开展与学校实验安全知识考核并行的院级实验安全专项准入考核,全年完成共计982人次的相关培训及考核工作。

2.生源情况、招生规模和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1) 生源情况

本学位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生源充足。2024年报考本学位点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生550多人,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全国各地一本院校的考生人数明显增加。

(2) 招生规模和结构

2024共招收研究生1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0人、全日制硕士生96人、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5人。

(3) 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组织研究生导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将教研成果及时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质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2024年度获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立项5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校级教改立项3项。持续利用新质生产力设备促进前沿实验教学活动开展,本年度首次将《无人机技术应用》课程推广为研究生课程,教学从32学时扩展至88学时,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继续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开设研究生微课堂,拓展研究生学科视野。2024年,中国工程院陈军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中山大学薛德升教授、中科院亚热带所王克林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研究员等国内知名专家来学位点进行学术交流,指导学位点的工作。

3.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情况

学位点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2024年研究生国内外竞赛获奖24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15项;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刘滨瑞等5同学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杨长溶13位同学被评为湖南范大学优秀毕业生;马一淳等4位同学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研究生获软件著作权4项。

4.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学位点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与各种学术训练学术交流,2024年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大型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28余人次,在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18人次。学院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第七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湖南省地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 2024 年学术年会”、“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论坛”与“湖南省生态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等多场全国性学术会议,学院常态化组织“湖湘地理讲坛”8讲,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专家开展前沿学术讲座

5.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工作、论文撰写等进行全过程指导和负责,定期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质量。

(2) 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外专家审核意见、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的把关,形成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和相关管理制度。

(3) 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送校外专家评审前、后的质量监督和审查,本学位点2024年硕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6.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本学位点2024授予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80人;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0.11%,博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研究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就业覆盖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广西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政府职能机构和教学科研单位。

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本学位点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2项,合同总经费超791元,实际到账经费1120万元。在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生态”调查,湖南省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清理,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专项规划、严格管控类稻田土壤清洁修复技术和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国家巩固脱贫成果第三方评估,湘教版新国标地理教材修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示范县、示范乡镇等方面,有力支持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继续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基础教育教师与管理人员培训班及湖南省人社厅、教育厅等下达的各类培训任务。组织实施教师培训项目18期;加大学科培训项目拓展,学位点所在学院负责人积极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对接,承接了省自然资源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专题培训”的项目,为提升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培优赋能。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队伍仍需进一步优化

尽管2024年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引进了4名优秀青年博士,但国家级高端人才数量仍显不足,部分学科方向的中青年骨干人才短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人才梯度仍不够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位点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空间受限问题依然存在

2024年虽在实验平台建设和办公条件改善方面有所努力,如完成了气象园实验室的升级改造、安装调试了新购置的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系统等,但由于场地空间有限,学位点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影响了学位点的未来发展和建设。同时,本年度学科平台建设专项经费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位点发展硬件问题,仍需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支持。

(3) 重大成果培育仍需加强

2024年学位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上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但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总数依然偏少,特别是国家级的攻关课题未能取得突破,这是制约学位点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科研成果产出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高显示度科研成果仍很缺乏,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仍有待突破

(4) 国际化合作仍需持续推进

2024年学位点虽在国际化合作方面有所进步,学位点国际化合作底子较薄、资源较为不足,国际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需要继续加强,学位点师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也偏少。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创新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科研成果合作都是以后需要持续加强的。

2.改进措施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要点

1)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层次

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持续利用学校“潇湘学者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推动更多教师进入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序列。2025年计划引进3 - 5名优秀青年博士或高端人才,争取在职中青年教师中1人以上进入国家级人才序列1-3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

2)优化科研与教学设施,增强平台支撑能力

多渠道筹集资金,尤其是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推进实验室和办公场地的进一步升级改造。继续完善现有重点实验室的建设,2025年推进两个省重点实验室的升级,完成城乡转型过程与效应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地学博物馆和野外实验观测平台的水平。

(3) 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

2025年,学位点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鼓励教师跨学科组建研究团队,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开展联合攻关。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结合学科优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态预测、全球变化等前沿热点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研究前沿问题,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争取在国际top学术期刊上发表5 - 10篇高水平论文。持续提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率,推动科研经费的稳定增长。

(4)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师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基于留学基金委员会的202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计划支持5人次前往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开展访问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拟举办1-2个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位点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

 

下一条:2023-0705-地理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关闭】 打印    收藏